首页 | 本学科首页   官方微博 | 高级检索  
文章检索
  按 检索   检索词:      
出版年份:   被引次数:   他引次数: 提示:输入*表示无穷大
  收费全文   6篇
  免费   0篇
  国内免费   2篇
综合类   6篇
农作物   2篇
  2013年   1篇
  2011年   1篇
  2010年   1篇
  2009年   5篇
排序方式: 共有8条查询结果,搜索用时 171 毫秒
1
1.
氮肥基追比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  总被引:8,自引:1,他引:7  
为探讨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的氮素运筹技术,在2006-2008年,以强筋小麦济麦20、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,在超高产(公顷产量9 000 kg以上)栽培条件下,研究了氮素不同基追比例对小麦产量、品质及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.结果表明,在每公顷施纯氮307.5~322.5 kg(其中化肥氮270 kg)、基追比例10∶0~4∶6范围内,济麦20、烟农19和皖麦50的籽粒产量、穗粒数、千粒重均随拔节期追氮比例的增大而递增,并与此期追氮比例呈极显著简单直线正相关或二次曲线相关;蛋白质含量、湿面筋含量、沉降值等品质指标均随拔节期追氮比例增加而提高.烟农19和皖麦50的植株体内含氮量随生育进程而渐降,分蘖期最高,成熟期降至最低.以上结果说明,淮北地区小麦实现超高产栽培的氮素运筹方式以氮肥总量的40%~50%基施、50%~60%拔节期追施为宜,传统的氮素"一炮轰"运筹方式难以达到9 000 kg/ha的超高产水平.  相似文献   
2.
从培养料配制与堆制、二次发酵、播种、覆土、子实体发育阶段管理、采收等方面介绍了双孢蘑菇栽培技术,以期为蘑菇的栽培提供参考。  相似文献   
3.
无公害花生生产技术   总被引:2,自引:2,他引:0  
介绍了无公害花生的环境条件,并根据栽培实践,从环境条件选择、整地施肥、播前准备、播种、田间管理、病虫鼠害防治、适期收获等方面总结了无公害花生的生产技术,以期为花生栽培提供参考。  相似文献   
4.
为研究新型控失尿素和施用方法对小麦产量等影响,在安徽省皖北3个县开展了此项试验。小麦田采用一次性基施和基追结合的方式施用控失尿素和普通尿素,通过比较小麦最终产量,分析新型尿素对小麦产量、产量构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。结果表明,不施肥处理小麦最终产量341.6kg/667m2,施用化肥后增加产量37.9%~46.0%。控失尿素全部基施较普通尿素相比增产5.90%,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21.3%;控失尿素基追结合较普通尿素相比增产1.01%,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3.9%。试验证明,施用新型控失尿素能有效提高小麦产量,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,尤其是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,效果更为明显。  相似文献   
5.
:施氮水平对不同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  总被引:14,自引:2,他引:12  
为了确定安徽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,以强筋小麦济麦20、中强筋小麦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,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,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.结果表明,在基施有机氮42~56 kg/ha基础上,每公顷施氮量0~360 kg范围内,籽粒产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二次曲线相关.济麦20和皖麦50在施氮量300 kg/ha时籽粒产量最高,但与施氮量为240 kg/ha的处理差异不显著;烟农19则以施240 kg/ha氮素时籽粒产量最高.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加大均呈增加趋势,千粒重随施氮量增大呈下降趋势.籽粒蛋白质含量、湿面筋含量、沉淀值、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品质指标均与施氮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.在本试验条件下,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为240 ~300 kg/ha.  相似文献   
6.
超高产小麦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及其品质特性分析   总被引:3,自引:1,他引:2  
为探讨超高产小麦的灌浆特性及品质形成规律,通过17个品种试验,分析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和品质特性。结果表明,籽粒灌浆早期,超高产小麦品种灌浆速率较常规品种低,但在成熟前10 d内,其灌浆速率较高,成熟前10 d两者灌浆速率分别为1.74,1.15 g·d-1(千粒)。年份间品种特性对小麦籽粒品质影响不尽一致,小麦产量与面粉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关性,参试超高产品种与常规品种粉质仪质量数平均为99.0和99.8。  相似文献   
7.
介绍了蒙城县农作物免耕栽培推广应用情况,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,提出相关建议,总结相关成效,以为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提供参考。  相似文献   
8.
分析了蒙城县在抗旱救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,并根据生产实际提出农业抗御旱涝灾害的对策,以期为蒙城县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。  相似文献   
1
设为首页 | 免责声明 | 关于勤云 | 加入收藏

Copyright©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  京ICP备09084417号